机电工程学院源于1958年洛阳工学院组建初期设立的机械系。学院拥有本科、硕士、博士三级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流动站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。学院现有6系1室1基地:机械制造系、机械设计系、机械电子工程系、轴承设计与制造系、测控技术与仪器系、工业工程系、工程图学教研室、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。学院现有教职工156人,其中专任教师141人,副高以上职称教师87人,博士生导师28人;拥有博士学位教师108人。教师队伍中拥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、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,中原教学名师、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、三秦人才、中原青年托举人才等国家级、省级人才10人。目前在校生2729人,其中本科生2233人,博士、硕士研究生496人。
学院注重专业内涵建设,围绕机械装备的设计、制造、机电一体化、信息检测与分析和制造业信息化与管理,设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、机械电子工程、测控技术与仪器和工业工程4个本科专业。其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、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,教育部“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”试点专业、教育部“专业综合改革试点”专业、教育部“新工科”改革试点专业、国家工程教育认证专业。学院轴承专业方向办学特色突出,为轴承行业培养了80%以上的中高级技术骨干,被誉为中国轴承行业的“黄埔军校”。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是教育部“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”试点专业、河南省一流本科专业、省级“专业综合改革试点”专业、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。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是河南省一流本科专业、省级“专业综合改革试点”专业,工业工程专业是河南省一流本科专业。机械电子工程、工业工程专业分别与美国爱达荷州立大学、荷兰泽兰德大学合作举办本科教育项目;4个本科专业与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学分互认,可获两校双学士学位文凭,已发展成为机械装备行业创新型高级人才重要培养基地。
近五年来,学院获批国家首批、河南省唯一的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学院、河南省唯一的机械类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。拥有中原教学名师工作室、省级黄大年式教师团队、省级基层教学组织等优秀教学团队5个;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、二等奖2项,省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、一等奖4项;获省级以上教学质量工程项目10余项。
学院拥有机械工程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、仪器科学与技术和管理科学与工程(工学)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。机械工程、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是河南省重点学科。其中,机械工程2015年入选首批河南省特色学科(A类),2020年获第二期河南省特色骨干学科(A类)立项建设,2016年入选“十三五”国家国防特色学科,2021年入选省“双一流”创建学科,第五轮学科评估居全省首位,工程学科ESI排名进入全球前4.42‰。拥有智能矿山重型装备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6个,机械装备先进制造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、高端轴承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、河南省机械设计及传动系统重点实验室等省级科技创新平台26个。建有教育部和国防科技创新团队、中原学者科学家工作室、省级特聘教授创新团队、省级科技创新团队等高水平科研团队8个。近五来,承担“十三五”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、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等国家级、省部级科研项目100余项。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、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、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1项、省部级一等奖9项、河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1项;获中国产学研合作突出贡献奖1项、创新成果奖一等奖1项、二等奖2项。
学院秉持“厚基础、重实践、求创新”的办学传统,坚持“知行合一、重在实践”的人才培养理念,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,建设“国家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学院”“河南省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学院”“鼎行书院”。以大学生创新创业“互联网+”“挑战杯”等大赛为载体,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创新精神。近五年,学生团队获得“互联网+”“挑战杯”国家级金奖、银奖等省级以上奖项400余项。其中,在“高教杯”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中荣获14连冠。
学院高度重视党的建设,坚持“以党的建设高质量引领学院发展高质量”。学院党委获“河南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”“河南省高等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”、“河南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”、“河南省‘三全育人’示范院系”;党建工作先后荣获“全国样板基层党支部” “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” “河南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品牌”“河南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”、“全国优秀共青团干干部”“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”等荣誉。
机电工程学院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,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积极响应创新驱动、制造强国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,面向科技前沿、面向经济主战场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,以入选国家“双一流”为目标,坚持中国特色、世界一流,根植中原大地,全力打造高水平工科学院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卓越人才,为国家创新高地建设、谱写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贡献学院力量!